作者:相忘于江湖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
一支拥有卓越战斗力的铁血军团,在对外作战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素养。
纵观我军的发展历程,曾经存在过73个军的番号,其中70个军得到了实际使用(包括西北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军)。尽管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有近半数部队完成了历史使命,番号逐步撤销,但仍有约35个军得以保存下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历经数次整编,先后形成了24个集团军、18个集团军,再到13个集团军的体制调整。尽管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王牌部队如43军、20军、27军、63军先后被撤销番号,但那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建战功的主力师团依然保留了下来,成为军中的骨干力量。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最有力的证明莫过于其在对外战场上的表现。
一些被称作王牌军的部队,正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卓越,且在对外作战中同样名声显赫,才得以赢得广泛赞誉。
我军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对外作战,除了抗日战争外,还包括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展开剩余88%在这些重大对外作战中,哪些王牌军的表现最为突出呢?
首次对外作战便斩获三战三捷的54军,无疑是后来崛起的杰出典范。
这支新锐铁军54军,由第四野战军的两支部队——45军和44军联合组建而成。
不过,这两支部队的知名度远不及被誉为“东北五虎”的那些劲旅。44军和45军的前身均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部队,一个来源于冀热辽和晋绥军区,另一个则源自冀热辽与陕甘宁边区。
44军的前身是第7纵队,其首任司令员为名将邓华。在他的率领下,第7纵队战斗力迅速提升。但在三战四平(即四平攻坚战)中,遭遇了陈明仁部队的顽强阻击,损失较为惨重。
45军的前身则是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黄上将口碑褒贬不一,继任者为开国少将段苏权。在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攻坚中,第8纵队表现欠佳,遭到野战军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的严厉批评。
44军和45军首次携手作战,是在天津战役中,由邓华统一指挥。
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后,44军和45军参与了江西、广西的作战及剿匪行动。若非后续抗美援朝战争需要整编,这两支部队凭借其江湖地位,很可能在大授衔前就被撤销番号。
1952年10月的合编,成了44军和45军命运的转折点。
这两支来自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合并后,组建了新生的54军。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尾声时,54军参与了三八线的轮换作战。1953年夏季的金城反击战中,杨勇将54军定位为68军的配合部队,主要对抗韩国军“首都师”。
经过为期10天的激烈交锋,54军在丁盛的指挥下表现出色,赢得了20兵团和志愿军司令部的高度认可。兄弟部队们也对这支年轻的“新军”刮目相看,54军初战告捷,声名鹊起。
时光飞逝,到了1962年,历史再次向54军投来关注的目光。
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前,我军在西藏边境的兵力相当有限,最初参战的仅有藏字第419部队。随着边境形势日益紧张,驻守青海、四川的4师、11师及正在农垦作业的130师被紧急抽调,迅速赶赴中印东线。
瓦弄战役中,丁盛指挥130师采取“老虎扑羊群”的战法,再次震惊国际军界。
改革开放初期,越南军队在北方大国的支持下多次挑战我军底线。由原二野和四野部队组成的9个军发起了雷霆一击,54军再度成为守护边疆的中坚力量,在南疆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此时,54军的军长已更替为韩怀智,但54军在对外作战中的专业传统始终未变。
军改后,43军的127师和129师部分兵力融入了54集团军,令这支外战劲旅更加强大。
除54军外,参加过抗美援朝和对越还击战的王牌军还有几支。
其中第二个王牌军是第三野战军的昔日第一王牌20军。20军是开国上将粟裕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得力主力,参与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还击战,堪称英雄之师。
20军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红军时期活跃于闽东的叶飞独立师。
江南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闽东独立师并入第三支队第六团,皖南事变后加入粟裕麾下的第一师第一旅。抗战胜利后,编入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及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先后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和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期间,20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击败美陆战一师,58师在华川阻击战中勇挑重担。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20军的58师归属50军指挥,稳扎稳打,再次取得外战胜利。
第三个王牌军是来自第二野战军的13军。该军原为抗战时期陈赓大将指挥的129师386旅,是我军最擅长山地丛林作战的劲旅,曾参加对印反击战和对越还击战。
13军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鄂豫皖红军第73师和红31军第93师。抗战时期隶属129师386旅,解放战争期间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13军击毙、俘虏国军将领64人,包括少将和中将。
对印反击战中,藏字第419部队(原18军52师)歼敌超过4000人,占4个师歼敌总数的45%以上。对越还击战期间,该部队番号变为149师,划归50军指挥。
战后,149师重归13军麾下,使这支“山地猛虎”如虎添翼。
在对越反击作战的9个军中,13军歼敌数量居第二,达8075人。
除了参与抗日战争、对印反击战和对越反击战,13军还参加过西藏、新疆的平叛行动,以及柬埔寨、海地和非洲等多地的维和任务。
第四支王牌军,是第四野战军的另一个“后起之秀”42军。
42军的前身是东野成立较晚的纵队之一——东野第五纵队。由于西班牙内战期间第五纵队出现叛变事件,我军普遍不用第五纵队番号,唯独八路军和第四野战军保留了此番号。
东野第五纵队来源复杂,成员既包括东北抗联、通化支队、靖宇支队,也有来自山东、冀北、冀东的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还有辽宁东部安东(今丹东)等地的地方部队。
42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异军突起,跻身第四野战军第二梯队前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42军迎来了扬名立万的良机。因老大哥43军被指派留守广东和海南岛剿匪,暂时无法抽调,正在东北参与农业生产的42军被紧急征召,跨过鸭绿江投入战斗。
42军在黄草岭战役中迎战美陆战一师,取得开门红。随后虽在白马山攻坚战遭遇挫折,但整体与美军八个师的攻防战中保持不败战绩,最终毛主席亲自指示彭总将42军调回国内。
到了对越自卫还击战,42军驰骋南疆,再次建功立业。
第五支外战王牌军,是曾在长春起义中表现卓著的滇军部队——50军。
在抗日战场上,滇军和川军、湘军一样英勇不凡。从抗战初期的徐州会战,中期的武汉、长沙、南昌等大会战,一直到抗战胜利后赴越南受降,60军表现尤为抢眼。
然而,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60军却如同旧社会大地主家的小媳妇,处处受气,不仅遭中央军压制,还被部分地方军队排挤。
60军在军长曾泽生领导下战场起义,成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的50军。
抗美援朝战场上,50军在汉江南岸的阻击战中打出气势,成功扭转危局,彻底改变了彭总对起义部队的看法。曾泽生和50军因此打出翻身仗。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50军表现则喜忧参半:149师曾在对印作战中表现神勇,148师战绩出色,令越军心生畏惧,但150师撤退时损失惨重。
无论如何,作为我军一支不可忽视的外战王牌军,50军必将在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耕战争历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大家投稿,私信必复。
发布于:天津市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